贫水国的逆袭!新加坡严管4个水龙头
时间 2015/05/27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建国,李光耀面对着镜头时却哭了,新加坡将何去何从?一个“水”字,挡住了它的所有发展前景。当时的新加坡,200多万人口,绝大部分的供水依赖于1961年和1962年与马来西亚签订的两份长期供水合约,这两份合约分别于2011年和2061年到期。李光耀曾说:“每一项政策都可能因为水资源问题而让我们屈膝。”
新加坡是个太平洋上的岛国,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可建国之初,全国只有3个水库。收集雨水,是新加坡实施水源本土化最关键的一步。
如今,新加坡的水源由单一的邻国购水,发展到雨水收集、邻国购水、新生水和海水淡化4个水源并举,被新加坡人形象地比喻为“4个水龙头”。今年春季,50年未遇的大旱威胁东南亚地区,新加坡却显得非常从容。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全球大部分国家都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困境,中国更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日前,记者专程来到新加坡,探寻它如何从贫水国变成水务管理领军者的故事。
垃圾丢进下水道,罚款500新元
一到新加坡,记者就从出租车司机林师傅那里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客人打出租,车停下,他随手把烟蒂丢在下水道旁。警察过来要他捡起烟头,并罚款200新元(1新元约合4.98元人民币)。客人不服:“我只是没有丢准,烟头掉在路边,为什么就要罚200元?”警察告诉他:“算你运气好,如果掉进下水道,罚款就是500元。从这些下水道收集的雨水,就是我们大家的饮用水,你丢垃圾、我丢垃圾,就是污染你将要喝的水。”
热心的林师傅又主动带记者去看滨海堤坝。这是新加坡第十五个水库,也是第一个处于中央商业区的水库。一条水坝隔开海水与滨海内湾的水,水库的水以自然冲淡的方式转变成淡水,再以薄膜技术进行净化处理。这个水库于2010年建成,收集雨水的面积达1万公顷,相当于新加坡面积的1/6。
新加坡公共事业局官员乔治·马特文(下文称马特文)告诉记者,为了能收集到干净的雨水,从1977年到1987年他们清理了臭水沟渠。到2011年,新加坡已经建成了17座水库、7000多公里沟渠和一个暴雨收集池系统,集水区面积占到了全国面积的2/3。
新生水纯净到没有任何杂质
生活及工业废水也是新加坡的重要水源之一,它通过与雨水完全隔离的系统收集到废水处理厂,经过净化处理成为达到国际标准的中水,这就是新生水的水源。从2002年第一座新生水厂——勿洛新生水厂投产,新加坡现在已经有了4座新生水厂,新生水可基本满足全岛30%的用水总需求,2060年这一指标将有望提高到55%。
在勿洛新生水厂,净化处理主要分三个阶段:一、透过微过滤膜去除杂质,包括病原体、悬浮物。二、再透过一种孔洞极小的反向渗透膜过滤,将细菌、病毒、重金属和杀虫剂等杂质阻隔在外,只有极微小分子如水分子可以透过,此时的水质已经很高了。三、利用紫外线照射消灭微生物,再添加化学物调整酸碱度,新生水就产生了。
记者看到车间里密布着一排排白色圆筒状的设备,公共事业局工业发展部经理毛颋(音同挺)梁说,这是反向渗透膜过滤装置。“如果把膜的微孔比作小石子,细菌的大小就相当于房子,病毒相当于大卡车,所以新生水是超纯净水,超越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标准。”因为新生水洁净到没有任何矿物质,所以并不提倡饮用,而是主要供应给工商业用户,用于精密仪器、电子元器件等物品的生产。这种超纯净、高质量的新生水,奠定了新加坡在创新水务管理方面的国际地位。
回收污水的现代化深隧道系统,是新加坡的又一创新工程。2008年竣工的一期系统,包括一条从克兰芝到樟宜全长48公里的深隧道、一座设在樟宜的中央供水回收厂、两条5公里长的深海排水管及全长60公里的用后水连接管道。深隧道阴沟的直径达3.3米至6米,地下深度达20米至55米。樟宜供水回收厂每天可处理80万立方米的用后水,由于采用密集及覆盖式设计,它占地仅有一般水回收厂的1/3。世界水资源权威毕斯瓦教授说,新加坡每年的水量流失只有5%,流失率是全球最低。
少洗一分钟澡,节水9公升
2005年,新加坡的首座海水淡化厂——新泉海水淡化厂启用,每天可生产13.6万立方米的淡水。它是当时热带地区规模最大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厂,也是全球最节能的海水淡化厂之一,标志着新加坡有了“第四个水龙头”。
2013年,第二座海水淡化厂大泉海水淡化厂竣工,每天可生产淡水31.85万立方米。预计2060年,淡化海水将满足新加坡至少25%的供水需求。
由于水对国家经济、国民生活来说都至关重要,因而在新加坡,与水务相关的策划、管理、维护以及所有与水务相关的工厂、设备都属于公共事业局负责。新泉和大泉海水淡化厂都是由公共事业局立项、招标,新加坡凯发水务集团设计、建造、拥有和运营。公共事业局与凯发分别签订了长达20年和25年协议,按双方协议价收购淡水。虽然海水淡化目前成本比较高,但公共事业局在向用户收水费时,还是按综合平均价。
在记者看来,新加坡之所以能摆脱先天供水不足的生存挑战,实现不再“靠天喝水”的制约,取决于多个关键因素:首先是决策者的战略眼光;其次是政府的执行能力;再就是全民的危机意识;最后是朝野的政治共识。但要把这些理念具体落到实处,还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污水处理、新生水生产和海水淡化所采用的膜技术,新加坡稳居世界领先地位。
新加坡公共事业局水务中心为水务科研提供一个战略平台,西门子的超细滤料柱、日东电工的反渗透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纳阳科技公司的新一代纳米多功能膜等都在这里得以开发。每年6月举行的新加坡国际水周上,都会颁出价值30万新元的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表彰为解决世界水务问题做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另一方面,新加坡已经将水和环境科技作为3个主要增长的领域之一,吸引了全球的主要水务业者将其视为跳板,向周边地区扩展业务。
马特文说,4个水龙头战略,特别是新生水和海水淡化让新加坡摆脱了用水“靠天吃饭”,但也消耗了很多能源。因此,人们要节约水、珍惜水、享受水,“让水道和蓄水池变成美丽清洁的溪流、河流和湖泊,人们可以更加亲近水,在享受水带来的愉快的同时,也学习到珍惜水资源。”
最后,马特文还告诉记者一个节水的小细节:“热带地区,人们洗澡耗水量最大,因此我们号召大家洗澡不超过5分钟。因为少洗一分钟澡,就可以节省9公升水。”